【南山讲堂】中国的民族与疆域(学员笔记)
| 招商动态 |2016-07-27
(PS:由于视频较大,建议大家在WiFi环境下观看)
6月25日晚,南山书房前所未有地涌进了70位大小朋友,来聆听著名人文学者,社会学家和历史专家,中国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华东理工大学曹锦清教授的《中国的民族与疆域》。看得出,大家对大学问家很仰慕,同时又对这个话题很感兴趣。
这次沙龙创下了几个第一:书房曾经的最高的容量是45人,今天不可思议地有70人济济一堂。也同时创下了父母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最高人数记录,也是书房第一次办历史类的讲座。曹教授说:“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也是我们了解今天中国的途径。”中国古人治学,文史哲不分家,六经皆史也,很多《古文观止》中令人击节赞叹的好文章很多选自《史记》、《左传》、《汉书》、《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中。
一进书房,教授也吓了一跳,这么多的孩子,不少还是初中生。能听得懂吗?不久教授就发现,南山的孩子们很厉害,不仅听得懂,而且频频回答问题甚至提出问题,提出观点。孩子和大教授的对话,南山沙龙的特色之一。
今天的东西问题VS古代的南北问题
谈《中国的民族与疆域》,曹教授出人意料地从邓小平在1990年关于改革开放将引起两极分化,产生区域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矛盾谈起。
不同于今天中国的东西矛盾,中国古代历来存在南北之间的问题。从地理上讲,淮河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以北是华北,主要种植小麦和小米。以南是华南,种植水稻。淮河秦岭再往北,有一条年降水量400毫米的分界线,正好和长城的走向完全一致,也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淮河秦岭往南,在岭南又有一条小的分界线。
中华文化发源于北方的黄河流域,北方最初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历史上第一次南部大开发发生在公元316年,东晋90万氏族南下,文化经济也随之南下。第二次是安史之乱,第三次是南北宋。
由于不断的北人南移,从唐宋开始,尽管由于战略防御的需要,政治的中心还在北方,但经济的中心已经逐渐转到南方。南方由于从占城(越南北方)引入了水稻,一年三熟,因此成为了最主要的粮食供应基地。明朝都城建立在北京,运粮通过大运河。宋朝由于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领,无法定都北京,只能选择定都洛阳或开封。但由于开封离南方粮食供应更近,因此被定为都城。但由于开封是四战之地,必须大量养军队拱卫都城。因此宋朝军队大都集结在都城,边疆的守卫能力相对薄弱,尽管宋朝的文化和经济高度发展。
转入近代,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敌人转而从海上来攻。对付从海上来的坚船利炮,我们明显没有象对付从北方来的游牧民族那么有经验。第一次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我们被迫开放了沿海和沿江的通商口岸。上海是长江的源头,所以率先发展起来。也从近代开始,中国历来的南北矛盾,转为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矛盾,即长江的下游、中游和上游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而产生的矛盾。长江下游即东部最发达,中游即中部其次,下游即西部最不发达。而下游西部正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
到了建国后的毛泽东时代,由于沿海是战略前线,为了安全,工业迁往内地,所谓大三线小三线。之后改革开放,沿海地区重又成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沿海地区再度获得发展良机。沿海地区的先发和中部西部相对落后形成了今天的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问题。
区域矛盾很自然地引起了民族矛盾。毛泽东说,中国并非人口众多,地大物博,而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汉族人口密集地居住在东部和中部,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西部和边疆地区。如何保持中国广阔疆域中各区域不分裂,均衡发展,是和民族问题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
梁启超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中国民族”的概念
自乾隆统一新疆后,中国基本形成了以满、汉、蒙、回和藏族为主体的国家形式。乾隆朝的重要文件都用以上的五种文字来发布。
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人士是梁启超。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时中华民族只包含汉族。后来他的老师康有为提出中华民族应该包括满、汉、蒙、回和藏族五族。但今天是否这些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国家民族的概念还非常年轻。
完成一个Nation,一个民族国家的共识,需要这个国家的各民族长时间对这个民族国家进行建设并认同。英国在一个多世纪前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但其实不但今天失去了过去的荣光和所有的殖民地,连自己的国土都面临分裂的可能。前几年遇到一位苏格兰学者,那位学者认为自己是苏格兰人,而不是英国人。欧盟的公投后,欧洲国家是否还会有更多的公投,并最终引起国家分裂,产生更多的民族国家?我们拭目以待。
朱元璋说:“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VS 康熙说:“长城内外都是我的子民”
当年同盟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其实是要恢复明朝故土18行省,因为这句口号是朱元璋当年为了将蒙古人赶回草原老家而提出的。所以康有梁为梁启超是反对革命党的。但革命党革命成功后发现自己原来的口号有问题,后修改成为:“五族共和”,并在原来18行省的基础上增加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一共22行省。
大凡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王朝,王朝周期约300年左右,两汉—东汉西汉加起来约400年。在王朝建立之初的120—140年都会经历一个盛世,然后由盛转衰。唐朝从618—907年,转折点是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明朝是1368年---1644年,1520年是转折点。清朝是1644—1911年,1801年乾隆晚期盛极而衰。之后的嘉庆年间忙于农民起义的镇压。一般一个统一的王朝进入100多年的和平发展期后,人口增多,土地兼并,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向山区移动寻找新的土地,人口大量流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农民起义。
中国今天的疆域是清朝定下的。清朝进关时少数民族当政,但对比明朝的皇帝,清朝皇帝要勤政很多。雍正在位13年,相传每天要完成3000-5000字的奏章批阅。康熙在位时,很多人劝他象明朝一样修建长城。康熙回答不用修长城,因为长城内外都是我的子民。这是长城以北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国的独有的气魄。
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多为明朝时修建。将蒙古人逐到漠北,并修建长城,建立对农耕地区天然屏障体现了明朝对版图的意识。
我们来通过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子孙的《皇明祖训》来了解中国的疆土意识:“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後:东北:朝鲜国。正东偏北:日本国。正南偏东:大琉球国,小琉球国。西南: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西洋国(其国滨海)爪洼国……。”
这篇祖训反应了明朝当时的四海观和疆土观。大凡开国者,多雄才伟略之人。但古今中外,大概没有哪个朝代的开国者象朱元璋一样劝诫自己的子孙不要向外扩张。凡是不适合农耕的地方朱元璋觉得都不要去占领,兴兵攻打占领皆为不祥。可见说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是有根据的。
晚明到清朝,来自中美洲的适合高山种植的农作物通过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殖民占领,菲律宾华侨的引入,玉米、红薯、土豆、西红柿、烟叶和辣椒等作物进入中国。中国东南和西南原来被认为不适合种植的山区被大规模开垦。汉族于是进入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而少数民族被迫迁往山区。比如以海南岛为例,福建人进入海南岛,黎族人被迫迁往山区,然后苗族人居住的山区被黎族人占林,不得不迁往海拔最高的五指山。今天生活在四川、湖北、贵州、湖南交界地山区的苗族也是中国最贫穷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6000-7000万人。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这个族群的脱贫。
中国古代的国家管理,历来一国数制。比如在广西、贵州和云南设省,实行郡县管理,但其实不是真正的郡县直接管理。当地的土人是游农,刀耕火种,人员流动,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和税收。所以在当地并没有派出官员,而是土官管土人,是当地的吐司在进行实际的管理。改土归流是雍正朝以后的事。
明朝15行省,是效仿元朝的建制。康熙三年,湖广拆分成湖北、湖南,陕西拆分为陕西和甘肃,江南拆分成安徽和江苏,成为18行省。因此一直有明故土18行省的说法。
朝贡和贸易
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国家的风俗历来是“薄来厚往”。老百姓家庭和家庭的交往如此,中国和其它国家的交往也如此。根据礼制,中国相对于周围的番邦是衣冠上国,形式上不平等。但在实际的交往中,我们对于他国的赏赐总要多于其进贡,这是中国的一贯做法,是农耕民族礼的观念。所以中国周围的藩属国非常愿意来朝贡,进入国境后一路好吃好喝好招待,见了皇帝后还能满载而归。朝贡国的国家级别是国王,国王觐见皇帝需要行跪拜礼。1793年英国使臣马葛尼来中国觐见乾隆,提出取消跪拜,两国交往应该平等。但在我们的观念里没有平等的概念,便坚持要求实行跪拜礼。后来我们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录是英国使臣行了跪拜礼,但英国的记载是没有跪拜,也有说是单腿跪拜。
英国和中国贸易,当时的中国男耕女织,衣服的成本几乎为零,所以并不需要英国的机制布匹。而英国却大量需要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制品,从而造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无奈之下,1757年,英国首先在孟加拉国种植鸦片出口中国,造成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白银外流,引起白银价格的上升,铜板价格的下降,从而造成老百姓赋税的增加,最终引起了天平天国起义。
在边疆军屯自秦始皇始
在中国的北方边疆,有三个地区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亦农亦牧,可以驻军和军屯。分别是辽河流域,黄河河套地区和西宁的湟水与黄河交界的地区。其中河套地区从秦朝开始就是汉族和匈奴必争的战略要地。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驻守河套,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外,并在当地建设引黄河工程灌溉农田,实行军屯。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也极为重视军屯,东北北大荒种植粮食,新疆种植棉花,南方种植橡胶,开垦了6000万亩荒地,贡献很大。可见历史的中国也是现实的中国。
今天中国版图的形成
清朝建立的背景是东北和蒙古是统一的。但同时,清朝也面临着强大的对手—准噶尔部落。和明朝对峙的瓦剌国解体后,其中的一支准噶尔部迅速强大后,占领了草原上的大片疆域,严重威胁大清的安全。康熙三次亲征,于1697年平定葛尔丹,从此阿尔泰山以东、外蒙古归入大清版图。后青海和西藏相继对大清称臣。1720年清兵入藏。1755年雍正再次用兵,1755年乾隆收复伊犁,到1757年准噶尔叛乱彻底平定。至此,,历经70年,三代皇帝,清朝对准噶尔用兵获得成功,建成了版图辽阔的统一帝国,从此长城不再是国家分隔的界限,这一点大大超越了明朝。那么大好江山,该如何管理呢?
清朝的优势是他们既具有管理游牧民族的经验,也不断向汉族学习管理农耕民族的经验。这一点蒙古没有做到,没有足够的汉化,没有学会如何郡县治理的经验。
郡县制,肇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形成了完整的管理经验。边疆管理,唐朝在边疆军事据点驻军,形成边疆的稳定和朝贡的政治体系。但地方的具体事务由地方管理,中央并不插手。到了清朝,更是发展成为一国几制。比如东三省,是清朝的龙兴之地,部分满族人生活在那里。清朝的管理方式是在当地派三个将军驻军,保有军事存在,保持边疆安宁。在蒙古,内蒙和外蒙也是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外蒙是按照旗来划定牧区。在西藏驻军,并派出驻藏大臣,对达赖喇嘛进行册封,并对转世采用金瓶掣签的方式进行监督和管理,这都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晚清尽管羸弱,但还是对整个疆域的稳定做出了努力。沙俄通过北京条约和瑷珲条约,在西北掠夺了我们约4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并策反新疆独立。1883年左宗棠经过河西走廊入疆,成功收复新疆并在新疆设省,开始由间接管理走向郡县制的直接治理,第一次将郡县制推向边疆。随着俄日战争的爆发,1907为了避免东三省的沦丧,清政府开放东三省,大量山东和河北的人民进入东三省。并在东北设立东三省,开始实施郡县制。于是在明18行省的基础上加上以上4省,形成了22行省的格局。民国在青海和宁夏设省。建国后,1965年完成在西藏设省。至此,从秦开始的郡县制,经过了2000多年的发展,终于在中国全境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了全面实施。各省的党委书记,大致相当于明清时的总督。中国这块疆域,终于在党的领导下获得了稳固。了解历史,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珍惜来之不易的疆域和国家。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的概念还很年轻,要56个少数民族都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大概念还需要时间。中国今天的版图要得到各民族的认同,还需要一起在很长时间内的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和疆域的认同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是发展的基础。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